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简配百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汽车简配百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汽车简配和高配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讲,安全配置都比较实用,比如说ESP,安全气囊,盲区监控,主动刹车等等。如果条件许可,这些配置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其次是一些直观的舒适配置,比如自动空调,座椅/方向盘加热,现在这个冬天的情况就很体现价值,天热的话,座椅通风,后排遮阳帘(如果你后排常有乘客),更好的音响,类似乎柏林之声,哈曼卡顿,英国之宝,boss之类的音响,能很大程度让你开车更爽。如果预算充裕,这些东西都是你可以考虑的。
然后就是电动/感应尾门,男的问题不大,妹子的话可以考虑选择一下。
最后如果是新手,买的车又比较大,那么倒车影像/360度全景这些配置就非常值得考虑了。虽说很可能会让你以后无法上手一些简配车型,但是对你驾驶新车来讲,能很大程度减少停车时擦碰的概率。从我个人观察,除非脸黑或者工作有需求,不然车不会越换越差。
我个人觉得基本没用的配置,1:发动机启停,这东西说白了是应对油耗标准来的,但是消费者在掏钱买单,除了驾驶中恶心人以外,这东西的本身节约下来的油,可能好多年都不够回他的本。
2:换挡拨片,我前前后后2门跑车也算换了好几辆了,就算如此,换挡拨片我也基本没碰过。日常驾驶,车的动力足够的话,深油门就能完成急加速了,动力不够的车你上个拨片更是搞笑的。
3:导航,反正车上的导航,我就没见过能超过手机水准的,不管你是保时捷还是啥的。
其实高配车和低配车没什么大的区别,车架子一样,机器一样(当然,有排量大小之分)。不同的地方就是装饰的问题,如高配车配备GPS,低配就没有。像ABS、EPD、OBD等等的高配低配都有,如果你只考虑实用的话,高配低配没什么大区在同样的排量常规来看,他们的区别如下:
在合资车上叫简约,在国产车上叫简配,国人为何总是如此双标?
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国人评判国产车总喜欢用合资车的眼光来看待国产车的做工、故障率等情况,但是从来不谈价格,这是不对等的,也是不可以相比较的!
我说说个人观点:1.合资车和国产车的用料、做工精细程度确实有差别,合资车凭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造车积累,确实做工精细度、匹配方面确实很到位,但是合资车同级别同价格,相对国产车而言的用料、高科技确实差了好大一截,合资已经吃了多少的本了,不掏点干料是不行的;2.面子问题:买合资车有些人确实为了面子、品牌而去买,因为他们内心确实觉得好,对于越来越理性的国人来说,实用、高配置、低价格、省钱等等方面好才是王道,这个理念也会逐渐被打破;3.个人觉得:不管买什么车都没有错,只要自己觉得喜欢就好了,没必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但是有一点,不能享受着国产车的好又来说合资车其实更好,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也就是所谓的双标!
总结:无论买国产车、合资车都没错,既然买了在享受它的优点同时也要接受他的缺点,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汽车!适合自己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双标的问题一直存在·谢邀
相同的问题在国产汽车上出现是“罪不可赦”,在合资汽车上出现“需要包容”;相同的设计在合资汽车上叫作“前卫”,在国产汽车上叫作“浮夸”;粗陋的设计加上廉价的材料在合资车上叫作“简约”,国产汽车用了精美的设计和大量的高级材料叫作“俗气”。
何以如此双标?因为贱格。
仅此而已,类似的问题解读过很多次,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过分析,综合很多车辆进行过对比解读;然而还是有很多合资车的铁杆粉丝表示不能接受,实际上这些内容也不是为了让这些用户接受,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看透迷雾。
文化自信很重要
日前与隔壁公司的同行进行了“亲切的年终交流会”,这是一个偏向合资汽车品牌宣发的公司,与我们恰恰相反;但因需要掌握“敌军动态”所以还是需要交流,期间关于两个阵营的品牌发展讨论了一些内容,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高成本的广告营销(软文)投入,其观点仍旧是一些毫无营养的软文可以让很多ID信服,原因自然是“对等匹配”。
这是个重点,想要解读中国汽车品牌的进步一定要基于技术分析,可是大多数读者是不关注技术而只关注品牌的;各大外国车企的年营销投入少则几百亿、多则上千亿,养了太多此类的公关团队,做的主要都是品牌赋魅,说白了就是炒作洋品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而中国企业在研发成长阶段中没有如此大的能量去搞营销,真正的自主品牌每年能投入个一二十亿去搞宣发就算了不起了,这一高一低必然会让很多人形成双标的观念,此类消费者是“不看疗效只看广告”的。
这种营销模式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会深到你想象不到。就比如这个公司吧,在各种软文不停推送的工作氛围中,他们自己都相信了;不论现在的汽车质量投诉排名是不是合资车高与国产车有多好的表现,也不论其使用的车辆比优秀的国产车的性能、操控、NVH已经有多大的差距,他们会坚持认为合资车更先进,作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却也说不出个门门道道了,在深度讨论技术的时候话题被岔开了,岔到了文化领域。
比如中国有什么著作、有什么大电影、有什么优秀的电视剧,看看人家国外的文化作品和\u5f71\u89c6作品,哪个不是条理清晰、场景宏大、内容深刻?这就算彻底拉到了。
没有什么好讨论,现场只反驳了几个问题,文学作品撇开四大名著我这还有满满一书柜的与中国传统哲学、\u5c0f\u8bf4、散文的收藏,这里就不多讨论了;\u5f71\u89c6作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来讲讲漫威英雄系列、变形金刚、行尸走肉、穹顶之下或生活大爆炸之类的外国作品有什么深刻的吧,那个剧情几乎用弱智评价也不过分吧,你从教父、肖申克的救赎亦或者是好莱坞的英雄大片里感悟到了什么人生的真谛?扯淡。
但是这些东西是很多人没有见过的,就像同样没有见过中国的优秀\u5f71\u89c6文化作品,他接受的一直是文化垃圾,当看到一些视觉效果不同的文化垃圾的时候会感觉新奇,猎奇心态催使下会使其接受更多的文化垃圾;而近几十年又是西方文化侵入最严重的阶段,同时也是其“植入类”工业产品风靡的时候,初期的风靡是因为中国制造在成长的阶段,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洋货,最终就会因缺少理性分析的能力而盲目的认为洋货好。当然这也与各大车企的营销投入有必然关系,这是另一个领域里、能量不亚于\u5f71\u89c6作品或文学作品的文化入侵。
讲到这里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双标人”了,能看到的有些权威的双标ID,在各个领域里基本都是拿钱说话;综合各个领域中的文化入侵,这些观念逐渐被一些善于接受垃圾文化的人认可,久而久之就做到了为外国品牌和文化赋魅。而这些在这个畸形的文化圈里不能自拔的人也就成为了外国商品消费的中坚力量,当其从崇尚者变成用户的角色后,会更坚定不移的吹捧这些品牌。
这个角色的变化其实已经不是为了鼓吹品牌,而是为了肯定自己,试想其努力半生可能才换来的一台外国品牌代步车,忽然因为中国汽车的崛起而成为了工业垃圾;此时承认中国制造的强大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半生的价值观,这太难了,所以最终不论主观上是否能看到差异都不会承认事实,反而会更疯狂的成为外国品牌的铁粉。年轻的你想要变成这样的人吗?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简配百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简配百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